首页
今日头条
波兰
中国
国际
经济
港澳台
名人访谈
文化旅游
福建侨报
中俄专栏
视频
首页
>>
文化旅游
>>
查看详情
文人缘何作画?作画又有何益处?
2025-11-07 16:19:14
文人缘何作画?作画又有何益处?
对此,董其昌提出了独到见解。
他言:“画之道,即所谓宇宙尽在手中,眼前皆是生机,所以作画之人往往长寿。至于那些刻画精细、受造物驱使之人,反而折损寿命,是因为毫无生机。黄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享高寿,仇英却短命,赵吴兴仅六十余岁。仇英与赵吴兴虽品格不同,但皆属习画之流,并非以画为寄托、以画为乐之人。以画为乐之风气,自黄公望始开先河。”
董其昌将“寄乐于画”视为南宗与北宗的重要区别因素。
董其昌的论断,如一枚石子投入中国艺术史的深潭,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散。
他将文人作画的真谛,凝练于“寄乐于画”四字之中,这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区分,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彰显。
然而,这条通往“生机”与“高寿”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它需要以“强其筋骨”为基石,经历“走向心性”的修炼,最终抵达“心手相畅”的化境。
文人为何作画?
在董其昌看来,绝非仅为技艺的炫耀或物象的摹写。
其核心在于“寄”与“乐”二字。
但此乐之生发,首在强其筋骨。
这“筋骨”,既是执笔运腕的生理基础,更是画中蕴含的笔力与结构。
中国画讲求“骨法用笔”,一根线条要有金石之气,内含筋骨皮肉。
若没有经年累月的锤炼,没有对笔墨控制力的千锤百炼,则线条浮软,结构松散,犹如人之元气不足,何来“宇宙在乎手中”的磅礴与自信?
故文人作画,并非排斥技巧,而是追求超越技巧的、一种由深厚功底支撑起来的从容与自由。
当“筋骨”强健,方能卸去束缚,真正走向心性。
所谓“以画为乐”,所乐者正是这心与物游的无限生机。
文人将目光从外物的精细刻画转向内在世界的丰富表达。
一山一水,不再是客观实体,而是澄怀观道后的心象呈现。
这如同一种精神的气功,画家在凝神静观中,与造化同游,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与心灵安宁。
故黄公望、沈石田、文徵明等“以画为乐”者,能享高寿,其画作亦气韵充沛,生机盎然。
反之,若如仇英辈,心神为物所役,笔下的“细谨”反而成了心性的枷锁,精神在谨小慎微中耗散,如董其昌所言,“损寿”之因正是“生机”的泯灭——这生机,既是画中气韵,更是画者活泼泼的本心。
“筋骨”与“心性”的完美融合,便自然生发出创作中最美妙的境界----心手相畅。
笔,不再是外在于心的工具,而是心念的直接延伸。
心之所动,手即相应;笔迹所至,心绪昭然。
这即是“以画为寄”的至高体现。
所寄者,是文人的情怀、品格与精神家园。
当现实的“兼济”之路受阻,这方寸宣纸便成了其独善其身的桃源。
在这里,他们可以如倪瓒般抒写逸气,如徐渭般泼洒豪情。
这种“寄托”,使绘画从技术层面跃升至心灵与哲学的层面。
董其昌将此风追溯至黄公望,正在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杰作,已不仅是风景,更是其一生阅历、学养与超然物外之情的自然流淌,是心手无间的最佳明证。
由此,“寄乐于画”便构成了一个从技术到精神,再从精神回归技术的圆满循环:强其筋骨以立其形,走向心性以赋其魂,心手相畅以成其境。
这也正是董其昌“南北宗论”的深层内核,它点明了南宗文人画的核心特质:一种由内而外、技道合一的生命实践。
文人作画,最终画的不是物,是心;所求的不是形似,是神遇。其最大的益处,不仅在笔下生出烟云丘壑,更在于在这“强筋骨
-
走心性
-
畅心手”的完整修炼中,滋养了画者的生命,使其心灵在笔墨氤氲间与宇宙生机同频共振,抵达一种圆融、通达、健康的生命状态。这或许正是董其昌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当艺术成为生命的乐章,创作者便能在其中获得最深沉的快乐、最自在的表达与最长久的安宁。
(关
俊)
作者简介:
关俊,号古洞山人。自幼跟随伯父关山月学习中国画。
1981
年广州美术学院首届附中毕业;
1985
年广州美术学院首届师范本科毕业;
2009
年广州美术学院首届艺术硕士毕业。岭南书画研究院院长,粤港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
莫家富
首页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