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头条
波兰
中国
国际
经济
港澳台
名人访谈
文化旅游
福建侨报
中俄专栏
视频
首页
>>
文化旅游
>>
查看详情
诗歌照亮日常 两载共织诗缘
2025-09-29 17:59:49
9
月
27
日下午,第二十四期“天津诗人读诗会”暨“侯宝华新诗集《一生惜》分享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大港学苑路
694
号中国起鑫教育集团会议中心温情启幕。恰逢“天津诗人读诗会”创立两周年,这场汇聚京津冀文化力量的盛会,既是《一生惜》的诗意亮相,更是诗友们以心赴约的“精神团聚”,亦是读诗会两年耕耘的深情回望。
本次活动由天津诗人读诗会主办、中国起鑫教育集团协办,吸引来自诗坛、学界、艺术界及企业界的嘉宾与诗歌爱好者共
160
余人,其中既有河北省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原副主任侯宝华、中国诗歌学会原常务副秘书长大卫和刘剑、郭巍等诗坛名家,也有胡元祥、张智中、王振良等天津地方文化的推手和滨海新区政协副主席丁泉海等政务代表,更有《天津诗人》读本总编辑、读诗会创办人罗广才领衔的核心创作团队。众人以诗为桥,共同走进侯宝华笔下“棉帛软糯,果肉兼得”的诗意世界,也见证读诗会从“一句邀约”到“精神家园”的成长蜕变。
一程诗意满径:从少年声到诗人心
活动伊始,中国起鑫教育集团董事长王鑫致欢迎词,以“教育与诗歌共筑精神沃土”的理念,拉开盛会序幕;滨海新区文联党组书记方吉潮随后发言,肯定读诗会“为滨海文化注入诗意活力”的价值。紧接着,一场跨越年龄的“诗意接力”点燃现场——滨海新区大港十一小学的钟嘉馨、邢盛浩然等同学诵读《少年中国说》,少年声振聋发聩,唤醒家国情怀;天津现代职业培训学校学子演绎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深情诉尽赤子心;王佳莹、杨芝睿同学诵纪伯伦《花之歌》,陈茜同学叙《伊犁之美》,王若维同学念儿童诗《黑墙上的白手印》,孩童的纯净与青春的热忱,让诗歌有了更鲜活的传承底色。
当现场氛围渐浓,活动核心环节---侯宝华新诗集《一生惜》分享正式开启。作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成员,侯宝华的诗作屡登《诗刊》《中国作家》《天津诗人》等权威期刊及读本,其新著《一生惜》由华侨出版社出版,以“凝练语言藏深情,浅白字句见哲思”的风格,探寻生命、时间与情感的本质。诗人锈水赞其诗“安静、柔和、很治愈”,清扬婉兮称其句“如月光般深情而感伤”,月宛初喻其文字“棉帛软糯,果肉兼得”;著名诗人胡茗茗在序言中评价“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对事物的敏感度、对自我与人性的深思,已臻成熟境界”。而侯宝华本人的分享更显真挚:“诗歌是为自己私开的一扇小窗,是心灵的修行;而诗友,就是这窗口里掌灯的人。”他坦言,《一生惜》的许多灵感,正源于与诗友的线上互动与情感沉淀。
随后的诵读与点评环节,嘉宾们轮流读出《一生惜》中的精选诗作,文字在声音里苏醒,情感随韵律流淌;中国诗歌学会原常务副秘书长大卫、北京天使妈妈基金会创始人刘剑、亚欧科技发展集团董事局主席郭巍三位点评嘉宾,从“诗意提炼”“情感共鸣”“时代价值”三个维度解读诗集,让在场者对《一生惜》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活动中段,一场书画赠送环节更添文化意趣:“中国点子大王”何阳向中国起鑫教育集团,胡元祥、许红球、况清利三位领导为点评嘉宾,南开大学张智中教授向侯宝华分别赠送了书画家谷军老师书画作品,笔墨与诗行相映,成了现场最动人的文化印记。
两载诗路同行:从“一句邀约”到“精神原乡”
“二十四期读诗会,就像二十四级台阶,每一步都踩在咱们心里;也像二十四盏路灯,照亮了我们从春到冬的夜路。”活动尾声,“天津诗人读诗会”创办人罗广才以《写给咱们读诗会的第二十四封家书》为题作总结发言,字句间满是温情。他回忆起第一期读诗会“来,让我们接近信仰;来,让我们看见诗”的初心,感慨两年间读诗会的足迹遍布工厂车间、乡村地头,“在黑土地里读过,也对着云贵高原的大山喊过”,早已从简单的聚会,变成了“连接相似灵魂的绳索”“诗坛里温暖的旗帜”。
罗广才更在发言中透露,将逐步把读诗会的接力棒交给余数、罗怡、刘萍、王宏、王宇、张乾等年轻诗人,自己则回归书桌编选《天津诗人》读本,深耕个人创作,“愿这群年轻人接住火把,别忘了咱们为啥出发”。这份“薪火相传”的心意,让现场不少诗友动容——正如他所说,读诗会的意义,早已不止于“读诗”,而是“在上班下班的空隙里,在买菜做饭的琐碎里,给日子押上韵脚,为生活围起一道藏着月光和心跳的篱笆”。
两载春秋,二十四期诗会。“天津诗人读诗会”已从天津走向京津冀,走向黑土地和云贵高原,成为华语诗坛一个“稳健而温暖的声音”;而这场恰逢周年的分享会,更像一次“诗意的加油站”
-----
它记录着《一生惜》的诞生,见证着少年与诗歌的相遇,也承载着诗友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约定。未来,读诗会将继续以诗为舟,载着所有爱诗之人,奔赴更辽阔的文化海洋,赴下一场“下一封信,下一首诗,下一场心灵之约”。
(林
林
)
责任编辑
莫家富
附《天津诗人》总编辑罗广才总结发言
各位来宾、各位诗友:大家好!
刚才在听大家读诗,突然想起第一期“天津诗人读诗会”时的情景——那时候谁也没想到,一句“来,让我们接近信仰;来,让我们看见诗”,真能把这么多颗心拴在一块儿,整整
2
年。就像老话说的“有缘千里来相会”,咱们这群人,可不就是被诗勾着,跨过车水马龙,绕过柴米油盐,硬是聚到了这片心尖尖上的“原乡”吗?
二十四期啊,说起来像翻书一样快。可回头看,哪一期不是踩着月光走过来的?二十四期读诗会,就像二十四级台阶,每一步都踩在咱们心里;也像二十四盏路灯,照亮了我们从春到冬的夜路。你看咱们这帮人,谁不是肩上扛着生活的担子,衣摆上沾着人间的尘土?可只要往这儿一站,眼睛里就会有光——就像怀里揣着浪花似的,咱们揣着每一句从心里蹦出来的诗,再黑的夜,再凉的露水,都没舍得松手。
咱天津啊,九河下梢,天生就是个有烟火气又长诗心的地方。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说的,诗人啊,就是把田园风光都写成了押韵的句子。咱们呢,就是这群死心眼的“诗人”,在上班下班的空隙里,在买菜做饭的琐碎里,硬要给日子押上韵脚。你说这像什么?我看就像给生活围了个看不见的篱笆,里头全是咱们藏起来的月光和心跳——这就是咱们的“诗窝子”,是累了能歇脚的地方。
二年,二十四期,我们的足迹到过工厂车间,蹲过乡村地头,在黑土地里读过,也对着云贵高原的大山喊过。读诗会如同一匹不曾疲倦的月光,静静地织,盈盈地亮,照亮无数相似的灵魂。它早已不只是一场场聚会,更是一面诗的旗帜,一根连接你我的绳索。在这里,我们用诗去叩问这个时代,也用词语轻轻抚慰彼此的心。我们递出去的,不只是一枝玫瑰,而是一整座花园的温柔与从容。
记得刚开始办读诗会时,我就想让余数、刘萍、罗怡、王宏、王宇、张乾这几位年轻的诗人接过火把,而我,只想做他们身后那盏安静的灯,默默发一点光就好。
可时间啊,总能把初心酿成牵挂。从选稿时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到邀请嘉宾时一次次真诚地沟通;从为了一点支持而奔走,到布置会场时每一个细节的打磨……那两年,我几乎把自己投进了读诗会的方方面面,在它的经纬线里穿梭、忙碌。那段日子,充满热望,更饱含艰辛。
直到有一天,我看见罗怡趴在桌子上整理读诗会记录,眼睛盯着公众号屏幕一眨不眨;看见余数和王宇天不亮就在搬桌子,发梢还挂着清晨的露水;看见王宏举着相机,拍下带着呼吸的诗意画面;看见刘萍改稿时,眼睛里亮得像有星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群年轻人,早就能在诗的旷野上稳健前行了。而我,是时候退回到自己的书桌,回归到属于我的笔墨山河了。
所以,在这第二十四期,正好是“天津诗人读诗会”两周年的节点上,我决定像退潮一样,轻轻转身,把舞台交给更鲜活的浪花。接下来,我会静下心来编选《天津诗人》读本,让那些被时光浸润的诗句重新舒展枝叶;我也要重新拿起笔,耕种属于自己心灵的春天。愿余数、刘萍、罗怡、王宏、王宇、张乾他们接住这把火把,千万不要忘记——咱们是为啥而出发的。
我盼着咱们的读诗会能像一条流动的星河,哪天说不定就漫过渤海湾的堤岸,到更远的地方播撒诗的种子。要是哪天有人捡起一颗,能在柴米油盐里种出一片星空,那该多好啊。我还盼着更多年轻的声音能在这儿喊一嗓子,更多藏在心里的话能在这儿找到回声。咱们这读诗会啊,可不能只成为咱们的老黄历,得是艘开向未来的船,载着咱们所有人的念想,往更远处划。
大家记着,我人虽往后退了,可眼睛可一直盯着呢——盯着你们为了一句诗争得面红耳赤,盯着你们把稻田里的波浪读成诗,盯着你们在工厂的钢架底下种月光。为啥?因为这片诗坛啊,早就成了我血管里的潮水,退不回去了。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要感谢每一位写诗、读诗的朋友,是你们让诗歌重新变得重要;要感谢长期以来支持、帮助“天津诗人读诗会”的所有社会贤达,是你们用沉默的付出,托起了诗的回响。也感谢天津这座城,慷慨地让我们在她的怀里写诗、读诗、哭哭笑笑。
未来,我们仍将带着诗笔出发,去书写更厚实的生活、去书写更温暖的时代。愿更多爱诗的人,能推开这扇门,走进咱们这块一起守护着的“诗田”。
下一封信,下一首诗,下一场心灵之约
----
你我,终将再会。
谢谢大家!
首页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