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市旅游协会赴“古韵虬城 .食赏沙县”开展文旅市场调研
2025-03-28 12:41:13

3月26日,为深入了解沙县区文旅市场发展现状,挖掘东门古街文旅融合潜力,三明市旅游协会应沙县区旅游协会、茶叶协会邀请,与三元区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余锋会长、香港大中华通讯社三明办事处主任黄旭组成专项调研小组,对沙县区东门古街进行实地考察,沙县区文体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陆辅春, 党组成员、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林芳参加了调研与座谈。
沙县东门古街作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千年商贸文化与沙县小吃IP的双重价值。随着沙县小吃成功申遗及文旅消费升级,特别是随着2025年“春节假期”在福建省旅游市场火爆出圈,当然,古街亟需通过科学规划实现提质增效。本次调研重点包括:旅游地的客源结构、消费偏好及满意度分析;非遗、小吃文化如何转化为体验式旅游产品路径与现有商业类型与文旅融合度业态评估等。

调研小组沿古街主巷及支巷进行全程实地走访考察,记录建筑保存状况、商铺分布及客流密集点,重点关注“小吃非遗馆”“老字号手工作坊”等核心店铺等节点。随机访谈游客20人、商户10家,收集对古街设施、服务、文化体验的评价。同时,与沙县区文体和旅游局、相关商会与协会及所在地非遗传承人座谈交流,探讨古街升级的痛点与机遇。
在调研中,他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游客需求多元化:70%游客是为沙县“小吃打卡”而来,但对文化深度体验需求都很强烈(如小吃制作、民俗表演、非遗传承等);特别是新一代年轻游客更是呼吁要增加咖啡吧、茶吧、夜间灯光秀、沉浸式剧场、DIY美食工坊体验等新形项目和文旅业态。
二是业态同质化明显:目前,现有的商铺中60%为小吃店、花店、一般的茶饮店,缺乏特色文创、精品民宿等配套,部分老建筑闲置,未有效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三是文化转化不足:沙县扁肉制作等非遗项目仅限展示,互动性弱,而街区的导览系统不明显,过于简单,门牌与产品(品牌)不突显,缺乏相关的数字化解说。

基于初步调研结果,揭示了东门古街(春节假期与近期)“有流量缺留量”的现状,东门古街作为沙县区历史文化与美食IP的核心载体,日间客流量与夜间消费潜力均未充分释放,亟需通过“文化+科技+业态”三重升级破解发展瓶颈。
为此,三明市旅游协会专项调研小组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以沙县小吃非遗为核心,布局“一店一品”特色摊位(如扁肉现包区、烧麦蒸制体验区),增设透明厨房与互动教学区,游客可参与小吃制作。引入“前店后坊”式的非遗工坊,开发小吃DIY体验和延伸项目。推出盲盒餐车,用“沙县风味盲盒”,每盒包含随机3-5种迷你版小吃(如金包银、芋饺、板鸭),搭配文化解说卡,满足年轻游客猎奇心理。并联合沙县小吃集团打造“小吃文化研学基地”,开发AR导览小程序,规划夜间经济带,增设与灯光秀相连的文创产品,植入古街历史故事彩蛋及主题市集。

二是强化政企协同机制,主动向区政府提交《东门古街提升建议书》,争取更多的专项改造和提升资金, 改造闲置老宅为夜间业态空间,引入“前店后宿”精品民宿、民谣酒吧、茶文化空间,结合庭院灯光造景,营造静谧与热闹交织的夜生活体验。组织沿街商户开展文旅和相关业务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化的水平。
三是利用古街建筑立面打造3D投影秀,演绎沙县商贸历史,设置AR互动装置(扫码触发历史人物故事动画),串联李纲祠、明清牌坊等文化节点。塑造文化旅游的夜品牌,进一步打造“夜游古街·烟火沙县”“千年烟火”美食长廊IP,成为三明市“以食兴旅、以旅促农”的典范工程。
记者 余锋 黄旭
责任编辑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