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头条
波兰
中国
国际
经济
港澳台
名人访谈
文化旅游
福建侨报
中俄专栏
视频
首页
>>
今日头条
>>
查看详情
笔底生韵 墨染苗乡----《写生中国》整朵苗寨写生活动圆满收官
2025-09-01 17:53:35
九月的风掠过元宝山,带着苗寨的晨露与竹香。今天(
9
月
1
日),随着广东著名画家陈清平收拾好最后一卷画纸,离开整朵苗寨,《写生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策划组织的这场为期十天的写生活动,正式画上圆满句点。画家们背着装满苗山风、竹影光、木楼纹的行囊,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切眷恋,踏上新的创作旅程。
竹影入画:李羿的
"
震撼式
"
创作
"
我见过天南海北的竹子,却从未被这样的竹影勾住魂。
"
说这话的是中国当代女画家李羿。她从山东高密跨越山海抵达融水整朵苗寨时,已是
8
月
22
日深夜
11
点,疲惫还未消散;不过几日,苗山的竹便成了她笔下的
"
主角
"
。培秀村几个七八十岁的苗奶都成了她的粉丝。
“这里的竹根往山下扎,竹节斜斜探向山涧,风过时竹浪翻涌,连影子都带着股子倔强劲儿。”李羿说,她曾在荣宝斋画院、国美研习写意花鸟,笔墨素以洒脱灵韵见长,却在这苗寨竹影前“破了规矩”
----
清晨揣着画具钻进石上人家、培秀、整朵等苗岭的竹林,蹲在地上上画六尺条屏;午后回宿舍补笔,将山岚、鸟雀、竹影揉进同一幅画里;夜晚对着速写稿反复推敲,用散点透视
"
乾坤大挪移
"
,把眼前的竹影变成心头的竹韵。“前后画了
16
幅,有山水、有花鸟,更有专门为苗寨竹写的条屏。”她说,“这种带着泥土气的鲜活,比任何教科书都珍贵。”
古旧即诗:吴德男的“时间收集者”
对
广东东莞
市专业画家吴德男而言,写生是“找感觉”的艺术。主攻西画的他,向来信奉“适合什么画什么”
---
看到灵动的景致,钢笔速写便在纸上飞;遇见厚重的风景,油画布便是他的战场。“苗瑶侗寨的老房子最是动人。”他指着速写本上的鼓楼说,“表面看是旧了、破了,可那砖缝里的青苔、木柱上的刻痕、瓦当上的风雨印,全是时间写就的诗。画不好这些古旧味,便辜负了岁月的馈赠。”
然而,他却把记者和陈清平画家“写”进他的速写里。
十日间,吴德男的画袋里装着
4
幅油画、
9
幅速写:培秀村的蓝天被揉进油彩,像块透亮的蓝玻璃;整朵苗寨、石上人家的木楼在速写里“活”了,斑驳的门板、垂落的藤蔓,连门槛上的裂痕都带着故事。“有两位老师看了我的油画,说
'
这才是写生的魂
'
。”他笑着说,
"
画到最后,我连自己都忘了
-----
眼里只有苗寨的风,心里只剩笔底的情。”
榫卯入魂:陈清平的
"
精准美学
"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陈清平此行的目的格外明确:用工笔画“解剖”苗寨的木构建筑。“你看这吊脚楼的榫卯结构,层层叠叠像精密的机械;这木楼的穿枋斗拱,角度、深浅、衔接,全是老祖宗传下的智慧。”他展开半幅未完成的白描,笔尖轻点寨门的雕花,“照片拍得再清楚,也拍不出木料的肌理、木楔的力度;写意画求神,可这建筑的
'
形
'
,非工笔不能尽述。”
为了这“精准”,陈清平提前做了“功课”:
那双像是“带着卷尺和相机”的眼睛目测木柱的直径,定格榫卯的细节
……
“这次画的都是半成品。”他说,“瓦片的纹路、梁上的彩绘,等我回广州再慢慢补。画画急不得,更不能跟风
---
得沉下心,把根扎进土地里。”
山水为约:一场未完待续的双向奔赴
从
8
月
22
日到
31
日,整朵苗寨的晨雾与星光,见证了画家们的创作热忱:有人在石上人家的地坪支起画架,有人蹲在培秀情侣松下捕捉光影,有人对着木楼反复丈量
......
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条屏、速写、油画,更是苗山的呼吸、木楼的温度、苗寨的心跳。
“有机会一定再来。”这是三位画家不约而同的告别语。对他们而言,整朵苗寨不是写生的终点,而是艺术与自然、传统与当代对话的新起点。当朝阳为苗寨镀上金边,画家们的背影渐远,可那些落在画纸上的竹影、木纹、星光,早已在苗岭的风里,种下一场关于重逢的约定。
笔底生韵,墨染苗乡。这场以笔为媒的相遇,终将在时光里沉淀成更美的故事。
记者
老付
特约记者
保歌
责任编辑
莫家富
首页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会员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