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发生的事,可能算是“活久见”国际版。
世界可能见惯了英美为首的西方世界动辄对其他国家、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制裁,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世界终于见证到俄罗斯一家企业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制裁,并且是以不容置疑的——“最后通牒”。
3月3日,俄乌冲突进入第八天的时刻,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发布了一条漫不经心的消息,该消息充满了以往只有英美这种西方国家才有的“居高临下的傲慢”:
——“如果英国一网(OneWeb)公司在3月4日21:30前没有满足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的要求,则“联盟-2.1b”火箭退出发射。”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不仅向英国给出了精确到分钟的“最后通牒”时间,还补充了一个后续处理程序:
如果“联盟-2.1b”火箭退出发射:
1、火箭上的英国卫星将被拆下。
2、英国公司的合同发射款项将不予退还。(由于西方侵略政策和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导致的不可抗力情况)
啥意思呢?
字面意思就是,只要达不到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的要求,英国公司的卫星被拆了,钱也没了。
自前苏联解体以来,这绝对是俄罗斯对西方世界语气最硬、底气最足、手段最狠的制裁方式,因为这种制裁已经使用了“最后通牒”这种掌握压倒性优势方才敢采用的制裁手段。
对英国还有一个“最后通牒”作为机会,对美国朋友,俄罗斯似乎连机会都欠奉。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罗戈津对美国朋友,只说了一个结论:
——“俄罗斯停止向美国提供火箭发动机。”
给已脱离欧盟的英国绅士的“最后通牒”有了,给美国牛仔的结论也有了,俄罗斯还没忘记给欧盟代表德国发去一封“分手信”:
——“俄罗斯将停止与德国在国际空间站实验方面的合作。”
至此,一天之内,此前饱受制裁的俄罗斯完成了对西方世界的英国、美国、德国的“三连击”。
一份附带“最后通牒”的卫星发射合同
世界格局变化之大往往出人意表。就在俄乌冲突进入刺刀见红的时刻,俄罗斯在战场之外的这一举动,给了整个西方世界一记凶狠无比的勾拳。
更令西方世界如鲠在喉的关键点在于,面对这记凶狠的勾拳,西方世界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真正有效回击。
先说对英国的第一击: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与英国卫星的恩怨情仇,要一直上溯到7年前。
2015年6月,阿丽亚娜空间公司(Arianespace)与英国“一网”公司(OneWeb),就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签订了长期合同,要进行总计21次“联盟”火箭发射。
在此事发生之前,这份长期火箭发射合同刚刚执行过半,也就是已经发射了12次。
正常情况下,这将是一个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替西方伙伴廉价发射火箭助其卫星上天的旧有故事。
原本,3月5日的时候,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将在拜科努尔发射中心为英国一次发射36颗卫星。
但随着2月24日俄乌冲突开始,这一旧有故事演化出了新篇章。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开发表声明称:
“因英国对俄罗斯的敌意立场,3月5日卫星发射的另一个条件是英国政府退出‘一网’公司股东组成。”
由此,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也像此前美国某些跨国垄断巨头那样,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对英国政府的制裁行动。
不过,与那些西方同行不一样的是,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做得更狠,提出的条件是:
——英国政府退出英国“一网”公司股东组成。
当然,鉴于俄罗斯人一贯喜欢在外交辞令中加上“温馨提示”的优良传统,他们还补充了一句非常贴心的“温馨提示”:
“在不久的将来将不会有其他将‘一网’轨道星座卫星送入的手段,而如果不补充星座,该系统就不可能完全发挥作用。”
这份声明的意思表达非常清楚:
尊敬的英国朋友,不要以为这只是单独一次发射制裁,而是关系到你们庞大卫星计划究竟能不能完全起作用的生死抉择。
一项英国难以承受的抉择
名义上针对的是英国公司,但俄罗斯同行们,完全不屑于将真实的制裁对象写在了书面声明上面,那就是英国政府。
英国政府硬扛拒绝“最后通牒”?
那么7年来已经发射的多达428颗“一网”卫星,就差不多白费了。因为后面还有数百颗卫星等待组网。
英国政府妥协接受“最后通牒”?
那么一则是英国政府颜面扫地,二则是这些英国卫星表面上是“提供全球性的高速互联网服务”,但实际上双方彼此都清楚是军用目的,否则英国政府不会参与,妥协意味着英国政府7年计划一朝破产。
根本就没法做抉择的局面,就此摆在英国政府面前,只能保持着难堪的沉默。但俄罗斯丝毫没有就此收手的意思。
3月2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再一次非常绅士地发表声明督促,为表郑重,这一次干脆就由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亲自给出了更为直白的“最后通牒加强版”:
“英国政府退出一网公司股东之外,还需要做到包括全面法律保证英国一网公司不会将这些卫星用于军事目的,也不会向相关军事部门提供这些服务。”
这在之前的“最后通牒”基础上,再次追加了一系列附加条件:
1、英国政府退出一网公司股东。
2、提供法律保证禁止这些卫星用于英国军事目的。
3、还要保证英国公司不向英国军事部门间接提供服务。
客观地说,经历了数十年的各种制裁后,俄罗斯的同行们已经深度掌握美欧国家制裁的精髓,每一个步骤都做得那么优雅,每一项内容都那么地咄咄逼人。
这位总裁末了都不忘再次向英国同行学习,又给出了非常贴心的“三点温馨提示”:
1、满足条件的时间截至3月4日21时30分,此时将是组织发射工作不可逆的时间。
2、决定是否开始为运载火箭加油并准备发射,将由俄罗斯国家委员会会议于3月4日21时30分举行。
3、会议将在线上进行转播,根据该会议结果将作出有关是否发射的决定。
不知各位呱友看到这里,是否真的明白这位堪称语言大师的罗戈津,三点温馨提示的含义?
意思就是说,因为3月4日21时30分是发射工作不可逆的时间,所以不要以为真的踏着这个点就行,所以“最后通牒”时间不好意思地提前了。
其次,罗戈津毫不掩饰地告诉世界,最后决定此事的将是俄罗斯国家委员会。
对傲娇得至今仍沉湎于日不落帝国余光的英国来说,这就是赤裸裸的羞辱,而不是选择。
所以,由英国政府部分持有的英国通信网络卫星公司尴尬地表示:
——“将暂停在俄罗斯运营的拜科努尔发射基地的所有发射任务。”
意思是,英国既不硬扛拒绝俄罗斯的“最后通牒”,也不妥协接受俄罗斯的“最后通牒”,只是一个“暂停”。反正只要我英国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全世界。
再说对美国的第二击:
在此轮俄罗斯的制裁“三连击”中,与英国绅士相比,美国牛仔更为被动和尴尬,因为俄罗斯根本不给牛仔有发言的机会,只是给出了一个简单结论:“俄罗斯停止向美国提供火箭发动机。”
这火箭发动机不是别的发动机,而是大名鼎鼎的RD-180火箭发动机。
RD-180火箭发动机多有名?其传承可以追溯到它的前身RD-170火箭发动机,1987年发射的“能源”号(Energia) 重型运越火箭,就是由RD-170火箭发动机推入太空的。
几十年过去了,能源号火箭至今仍旧牢牢霸占着全世界运载能力第一强火箭的交椅。
而RD-170火箭发动机的下一代就是RD-180火箭发动机。这款火箭发动机又有多强呢?
犀利呱只举一个最具客观性、最具冲击力的直观例子:
1996年,美国军火工业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美国国防部制造了最新“宇宙神”火箭,但是其这个火箭最关键的心脏部分火箭发动机完全没有着落。
最终通过一系列招标,俄罗斯的RD-180火箭发动机成功中标,最后成为了“美国火箭俄罗斯芯”。
RD-170火箭发动机的传奇至今都未落幕。
2021年6月12日,美国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提交的一份报告明确指出这么一个让美国乃至全世界都难以置信的事实:
——“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在开发新型火箭“火神”(Vulcan)中所伴随的技术问题,可能会使五角大楼直到2022年都无法按国会要求,放弃使用俄罗斯RD-180火箭发动机。”
这对美国来说,真是一个“尴尬而悲伤”的时刻:
美国国防部最核心最顶尖的正在开发的最新型火箭,都完全离不开俄罗斯的RD-180火箭发动机。
俄罗斯向美国航天领域举起制裁大棒的底气
在众多呱友心目中,美国的航天技术就像武侠小说中的“葵花宝典”一般独步天下,怎么可能在火箭发动机这种最基础的航天设备上,不仅不如俄罗斯,甚至感觉还受制于俄罗斯?
真相,往往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被模糊,从而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事实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前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是苏联人;世界第一座太空空间站,也是前苏联的。苏联创造的诸多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一,可以用蝇头小楷写满一张A4纸。
所以,20多年前的RD-180火箭发动机至今仍能成为美国制裁美国的利器,并不是作为前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在虚张声势。
来自俄罗斯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数据显示:
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已经向美国提供了122个RD-180火箭发动机,其中93个发动机已被使用。
换言之,最近几十年来,当全世界每每欢呼于美国在一个缺少航天对手的情况下,创造着一个个航天奇迹时,那些欢呼声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要给予美国火箭之下那一台台售价仅1000万美元的俄罗斯RD-180发动机。
——这就是俄罗斯盛怒之下,敢于对美国航天领域举起制裁大棒的真实底气。
当俄乌冲突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全世界都在评估核大战中美俄之间核力量对比时,鲜有人发现一个耐人寻味但却令人会心一笑的细节:
当地时间3月2日,美国国防部宣布,将推迟洲际弹道导弹(ICBM)“民兵3”原定于本周的发射试验。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约翰·柯比在宣布推迟原因时温文尔雅地表示:
——“在这种紧张局势下(俄乌冲突),美军无意进行任何可能被误解的行动。”
一夜之间,强悍无比的美军变得比英国人还要绅士、还要善解人意、还要爱好和平。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当然,这种绅士的背后,或许就与美军也离不开的RD-180火箭发动机那强悍的性能,以及那低到难以置信的价格,有着某种经济学意义上的关联。
而经济学意义,恰是大规模战争中,必须首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为此理。
再说对德国的第三击:
与对英国绅士和美国牛仔的或简单粗暴或居高临下不同,俄罗斯对同处欧洲大陆的欧盟领头羊德国,只是发去了一封“分手信”,即停止与德国在国际空间站实验方面的合作,口吻之轻柔、态度之温和,仿佛旧情仍在。
可实际上,只有德国人自己才清楚俄罗斯这种残酷的温柔有多难以消受。
德国一度是全世界航天技术最强的国家,甚至没有之一。前苏联、美国这种曾经的霸主级航天大国,其航天大发展都源自于曾经的德国。
但因为是二战策源地和战败国,战后的德国比日本受到的限制还要严厉得多,因此德国战后的航天发展完全被封印。
德国的航天发展被封印,其实理由很好解释。所谓航天本质上说,就是超远距离的力量投射,这与军事力量投送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作为二战战败国,德国别无选择。
由于受到战胜国限制,德国航空航天产业一度停滞,人才流失严重。即便是后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欧洲各国骨子里的忌惮,德国的航天发展走上了比较偏的道路。
这一点,从德国的航天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统治就可见一斑。但常识告诉世界,航天领域,中小企业只能是做螺丝钉,不可能发展起真正的航天工业。
故此,德国几乎所有的航天梦想,都只能依附于欧洲航天局(ESA),做一些微小的技术层面的探索。
时至今日,德国作为一个公认的科技强国,却无法独立发射火箭和卫星,更遑论其他。这一点特别像日本的海军,实力非常强劲,但却高度集中于反潜领域。
夹缝中艰难前行的德国航天,从所谓的欧洲航天局里本质上得不到真正有突破性的技术,而近些年与俄罗斯的合作,才真正开启了德国航天的整体步伐。
俄罗斯的一纸“分手信”,注定只能令德国重新退回到那个成员国众多,却只有两个成员国能独立发射火箭和卫星的欧洲航天局里,艰难讨生活。
以感性一点的话语说,俄罗斯的这一制裁,将令德国迈向太空的梦想再度折戟沉沙。
来自俄罗斯的终极问候
前苏联解体后,众多西方国家都以为俄罗斯被剪除了利爪,所以才会形成步步紧逼态势。然而,这一次作为继承者的俄罗斯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它并没有被拔除利齿。
如果说,针对西方各主要航天大国的反制裁尚带有商榷的余地,那么此前俄罗斯的一则“善意提醒”,则是悬在所有西方国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俄乌冲突之后,美国宣布了新的制裁。当时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就漫不经心地只是通过推特对所有西方国家进行了“善意提醒”:
——由于对俄罗斯的制裁,国际空间站可能会脱离轨道,坠落在地球的某个地方。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更是又一次发挥他的贴心属性,关怀备至地向所有西方国家亲切发问:
——“国际空间站不会飞越俄罗斯上空,因此所有风险都由你承担,你准备好了吗?”
原来,由于控制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和位置的发动机,全部都是由俄罗斯研制。被制裁导致资源缺乏,资源缺乏导致空间站陷入失控脱轨和坠落的危险,这是很完美的技术性逻辑。
只是,一旦真的失控,国际空间站就变成一颗400余吨的天外陨石,以自由落地的方式砸向地球。最终将会砸向哪里,结局如何,可能只有上帝知道。
或许是感受到“400余吨天外陨石”的灼热气息,也或许是有感于俄罗斯亲切友好的善意提醒和温馨提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第一时间就站出来高举双拳、庄严宣誓:
——“NASA继续与包括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在内的所有国际合作伙伴合作,确保国际空间站的持续安全运行。”
——“美俄两国在太空领域的民间合作,特别是在国际空间站方面的合作,将继续下去。”
并且,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还严厉地驳斥了来自白宫的某位大佬提出的制裁计划,干脆果决、毫不拖泥带水地表示:
——“美国在出口管制领域的新制裁不会影响俄罗斯和美国在民用航天领域的合作。我们没有计划改变该机构对在轨和地面站运行的支持。”
美国热情洋溢、充满责任担当感的及时表态,感动了全世界,也感动了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众盟友。大家纷纷表态,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让西方世界在航天领域继续与俄罗斯手挽手快乐前行,直到永远。
原来,所有的制裁,都抵不过一个真正航天大国的“善意提醒”和“温馨提示”,所有的妥协退让还不如一纸“热情洋溢”的“最后通牒”。
这世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人诚不欺我也,哪怕是外国古人,也诚不欺我。
只是,无论提醒也好,提示也罢,和平终究是全人类的基本需求。风云际合的大时代里,希望每一个国家,都能保持真正意义上的绅士,给自己一个未来,也给世界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