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国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迎来一轮密集签约潮。海辰储能、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天合储能等头部企业纷纷与国际伙伴达成战略合作,单月签下规模从数百MWh至数GWh不等的订单共计已超30GWh。
这只是2025年中国储能出海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库统计,2025年1-9月,中国储能新增出海订单/合作总规模达214.7GWh,同比增长131.75%。
欧洲、澳大利亚和中东成为中方储能出海的主要战场,其中欧洲市场占比最高,达48.08GWh(22.4%),澳大利亚占43.21GWh(20.13%),中东占40.06GWh(18.66%)。
下面这个表格汇总了近期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斩获的重大订单与项目。
|
企业名称 |
项目地点 |
项目规模 |
项目特点 / 应用场景 |
|---|---|---|---|
|
中核集团 |
印度尼西亚 |
1.2 GWh |
配套900MWp光伏项目,旨在向新加坡供应绿色电力 |
|
天合储能 |
欧洲 |
超 1 GWh |
与区域客户签订销售合同,采用新一代柔性储能电池舱 |
|
天合储能 |
智利 |
233MW / 1003MWh |
构网型储能项目,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商联合建设大型光伏+储能综合体 |
|
南都电源 |
美国得克萨斯州 |
合同价值4.78亿元 |
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园区提供锂电设备,支持算力基础设施 |
|
比亚迪 |
墨西哥 |
300 MWh |
计划在2026年前完成部署,储能产品支持调频、虚拟电厂等功能 |
|
精控能源 |
澳大利亚 |
2 GWh |
与当地能源企业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户用储能系统的部署 |
|
海博思创 |
希腊、爱沙尼亚、科特迪瓦等五国 |
累计规模显著 |
在EMEA(欧洲、中东、非洲)市场实现突破,落地电网侧、工商业储能项目 |
|
卓阳储能 |
欧洲 |
400 MWh |
签约订单的同时,启动匈牙利6GWh储能工厂建设,推进本地化布局 |
全球储能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锂电储能装机量达到170GWh,同比增长68%。这一增长受到多重因素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商业模式趋于成熟以及技术迭代驱动成本下探。
细分不同区域市场,各自呈现出鲜明特点。
欧洲市场光伏消纳问题日益突出,德国从2025年1月起推行动态电价,法国则大幅削减甚至取消小规模光伏的上网电价补贴,这些政策变动大大提高了储能的经济价值。
美国电力需求基数庞大且持续攀升,数据中心扩建、本土制造业回流、电车市场扩张等用电需求量大,而电网设备老旧,输电网络投资长期不足,使储能成为不可或缺的“刚性补丁”。
澳大利亚推出“廉价家用电池计划”,对家庭、企业和社区组织安装小型电池系统给予约30%的前期成本补贴,这一补贴可将典型户用储能系统的投资回收期由7-8年缩短至5-6年。
中东和非洲地区则面临电力短缺问题。伊拉克全国大部分地区每日停电时长达7小时,库尔德地区甚至高达每日19小时。非洲拥有全球60%的太阳能资源,但总发电量仅占全球的3%。
面对全球储能市场的巨大机遇,中国企业的出海模式正在升级,从早期的单纯产品出口,升级为 “技术+服务+生态”的综合输出。
在9月的密集订单中,海辰储能宣布与可再生能源领军企业BOS Power签署合作协议,计划于2027年前在丹麦、瑞典、芬兰及挪威部署总规模达3GWh的储能系统项目。
亿纬锂能与可再生能源企业TSL Assembly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约定于2026–2030年期间,在中东欧地区部署总规模达1GWh的储能系统项目。
同时,中国企业海外建厂步伐加快。据CESA产业数据库,截至2025年10月初,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33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共投产、在建、规划了74座电池/储能系统集成生产制造基地,产能达811GWh。
从目前布局来看,中国企业在美国规划布局最多,共有10座生产基地,产能达150GWh。预计2026–2028年将迎来海外产能集中投产期。
储能出海为企业业绩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2025年前三季度,储能企业营收情况总体向好,30家主要储能企业中,26家企业实现了营收正增长。
阳光电源作为光储龙头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64.02亿元,同比增长32.05%;净利润118.81亿元,同比增长56.34%。其中,储能业务海外发货占比达83%,海外市场已成为其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天合光能将今年储能出货目标定在8GWh,目前公司已签单的海外订单超10GWh,预计主要在2025-2026年交付。2026年天合储能出货目标是保持50%以上的同比增速。
宁德时代前三季度业绩持续高增,实现营收2830.72亿元,同比增长9.28%;盈利490.34亿元,同比增幅达36.20%。业绩增长得益于其“双轮驱动”优势,其中储能电池成为拉动增长的关键引擎。
中国储能出海并非一片坦途。贸易壁垒正在加剧,一方面是美国进口关税的提升;另一方面,相关限制让非美储能企业及产品获得补贴的难度增加。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进入第35天,追平史上最长“停摆”纪录。受贸易战和高关税影响,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对美国的储能订单仅8.63GWh,同比骤降86.16%。
行业内部也面临恶性竞争风险。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指出:“近三分之一的系统集成商正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这种恶性竞争模式已开始向海外市场蔓延。这不仅严重威胁储能电站的安全与效益,更可能削弱中国企业在全球储能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中东市场,储能系统报价从2021年的20美分/Wh一路降至2023年的约11美分/Wh,2025年甚至出现低至7.5美分/Wh的报价,四年间降幅超过62%。
一些极端案例中,为争夺订单,甚至有中资企业报出6.2美分/Wh的“赔本赚吆喝”价格,已低于部分企业宣称的成本线。
展望未来,储能市场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多家龙头企业预测,数据中心储能赛道正撕开千亿级市场缺口,成为新能源与数字产业交叉领域的最大风口之一。
阳光电源在投资者关系活动纪录表中明确指出,美国储能市场需求强劲,明年规模预计达40-50GWh,并强调AI快速发展带来的电力缺口,将为光储一体共建形式的解决方案创造重要机遇。
技术路线也将更加多元化。除了主流的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多元化技术路线正加速走向国际市场,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钠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倍率性更适合瑞典、加拿大、俄罗斯等低温气候国家。
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正不断从中美欧等传统市场向中东、非洲、南亚、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辐射。沙特提出了“2030愿景”,到2030年,该国50%的能源将来自新能源,预计将释放大量储能需求。
截至2025年10月初,中国储能企业在海外投产、在建和规划的生产基地产能已达811GWh,预计2026-2028年将迎来集中投产期。未来几年,中国储能企业有望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随着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加速能源转型,中国储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将在全球市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环球周报记者 宋倩